伍凡:中國積極準備對台灣進行信息戰

伍凡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12月7日訊】前言
  約2年前,筆者參加在台北舉行的亞太戰略安全國際會議,提交了一篇論文,探討」 中國信息戰(IW)研究和發展概況 China’s Information Warfare (IW)—–Study and Development」 ( http://www.chinaaffairs.org/gb/detail.asp?id=30909)。

  2年後,中國信息戰的研究和發展,有了新的成果。不久前筆者收到英國一所大學來函,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http://www.imresearch.org/index.html), 希望筆者對2年前的論文作必要的更新和補充,以便收集入該校的論文集。對新的情況應作跟蹤分析和研究,作出新的估價是必要的。因此,本文是2年前論文的補充。

  本文分2大部份:其一,中國信息戰準備的現狀及新的研究發展成果,分析其優勢和弱點;其二,估計北京軍方今後對台灣信息戰可能採取的手段,及美台聯手對抗北京信息戰的戰術。

  第一,中國信息戰準備的現狀,及研究開發的新成果

  在過去的2年中,中國在C4ISR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偵察衛星、超高速電腦和網絡超級路由器(Router)等領域有長足的進展,這些都是信息戰中關鍵的裝備。

  一,C4ISR系統
  自從2003年美國國防部致美國國會的報告呈交以來,中國通過發展綜合指揮和控制網絡、新的指揮結構以及改進的C4ISR平台等措施繼續加強其聯合作戰的潛力。如同往年一樣,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人民解放軍C4ISR系統的大部份裝備比西方同類系統的裝備落後幾代,因而鼓勵新一代研究人員、工程師及軍官努力適應現代戰場之需要。獲得先進的C4ISR技術是中國蒐集情報的主要目標之一。

  北京方面正在全面提高其太空軍事能力,包括偵察、導航、通訊、氣象、小型衛星技術以及載人航天技術。2003年取得的主要突破包括:

  ● 首次發射載人飛船並使之成功返回地面。
  ● 發射新型地球同步軌道(GEO)軍事通訊衛星(COMSAT)。
  ● 將新型膠片圖像衛星送入軌道。
  ● 發射低地軌道通訊衛星原型,此為中國研製微型衛星所邁出的關鍵一步。
  ● 繼續努力研究以不同方法追蹤和擊敗未來敵人的太空系統。 (注1)

  僅管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努力發展信息戰中的「靈魂」—–C4ISR系統,但是中國落後於美國好幾代,即落後至少25至30年。

  中國軍隊也開發研製出自巳的指揮系統,如:「戰區指揮自動化系統」、「聯合99」、「軍事態勢綜合決策系統」和「通用戰場可視化系統」等;另外,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部先後頒發了《指揮自動化條例》、《指揮自動化建設綱要》、《指揮自動化一體化技術體系結構》等指導性與規範性文件。

  但是所有己開發出的指揮系統有兩大缺陷:其一,中國軍隊己開發研製出的指揮系統是適合訓練用的,還沒有證明其適合於戰場。目前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與美軍的最大差距就是中國的指揮系統還不能用於實戰,中國要想趕上美國就必須研製出既實戰、又能符合中國部隊特點的先進的指揮系統。相反,台灣軍隊的C4ISR系統是購自美國,即是經過20年以上的戰爭檢驗,是目前世界上最優良的C4ISR系統,這個差別非常巨大而重要。其二,中國的指揮系統是在微軟Window的基礎上開發研製的,在電腦系統中廣泛使用Window操作系統,並且中國軍隊仍使用著相當數量的進口電腦,這對指揮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一個致命的隱患。(注2)

  C4ISR系統中一個重要的武器是空中預警機,在購買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失敗之後,北京下決心自制空中預警機,在今年己開始試飛,據估計將在2005年部署在台灣海峽,這是北京在C4ISR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進展。 (注3)

  二,衛星導航系統

  ●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是美國國防部開發的星基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它可為全球範圍內的飛機、艦船、地面部隊、車輛、低軌道航天器,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以及時間數據。其主要任務是使海上艦船、空中飛機、地面用戶及目標、近地空間飛行的導彈以及衛星和飛船,實現各種天氣條件下連續實時的高精度三維定位和速度測定,還用於大地測量和高精度衛星授時等。GPS由繞地球運行的24顆衛星組成,衛星距地面約1.7萬公里。

  該系統為軍民兩用系統,供民用用戶使用的標準定位服務精度前些年為100米,而軍用定位精度為10米。為了加強其在全球導航市場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已於2000年5月1日午夜撤銷對GPS的SA干擾技術,使軍、民用定位精度一樣,都為10米。

  但是,GPS系統本質上是美國軍用系統,優先為軍方服務。為保持其獨家利用衛星導航系統的軍事優勢,美國提出了導航戰的戰略方針。其內容包括在戰時對戰區內抑制民用信號,如施放干擾和恢復SA手段,拒絕敵方使用其所有有用導航功能;確保本方使用,加強反干擾、反欺騙能力和抗摧毀能力,等等。

  一旦美國發現中國使用GPS可能有害或侵犯美國利益時,美國會立即改變密碼,禁止中國使用GPS。這是中國使用GPS時而無法避免的軟肋。一旦需要,美國可隨時切斷向某些國家發送的信號,使這些國家的飛機、艦船等陷於「癱瘓」。因此,可以預計到,如果中共軍隊進攻台灣,其導航系統將面臨收不到GPS信號的局面。

  中國從這個定位系統中獲得許多好處,暫時克服了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自己擁有的、獨立的、較完整的衛星導航系統,故不得不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依賴美國的GPS系統。

  ● GLONASS

  GLONASS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字頭縮寫,是前蘇聯從8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與美國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定位系統,也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和用戶設備三部份組成。

  起初前蘇聯要用20年時間發射76顆GLONASS衛星。到1995年,俄羅斯只完成24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加1顆備用衛星組網,耗資30多億美元,目前此衛星網由俄羅斯國防部控制。GLONASS空間部份也由24顆衛星組成。俄羅斯對GLONASS系統採用了軍民合用、不加密的開放政策。GLONASS系統單點定位精度水平方向為16米,垂直方向為25米。其應用普及情況遠不及GPS。前一時期由於經濟困難無力補網,原來在軌衛星陸續退役,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不能獨立組網,只能與GPS聯合使用。

  由於中國購買大批俄國先進飛機、軍艇和潛艇,其導航系統要使用GLONA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但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覆蓋面不夠廣,並且俄國方面可以隨時關閉GLONASS系統,大陸軍方只得將導航系統轉向GPS,這是相當不利於軍事行動的。因此,中國大陸是相對喜歡使用GPS。

  ● Galilieo「伽裡略」衛星系統

  伽利略計劃是歐洲全球導航服務計劃,定於2008年完成。它是全球第一個專門為民用目的設計的全球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與目前普遍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相比,伽利略更先進、更有效、更可靠。2003年9月18日,歐盟同中國達成一致,中國將參與伽利略計劃。中國加入歐盟「伽利略計劃」聯合執行體,中國將不僅是該計劃的參與者,而且將成為「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擁有者之一。

  「伽利略」星座是1個獨立的全球導航系統,工作20年以上。它將由30顆衛星組網,這些衛星平均分佈在軌道高度為2.4萬公里。

  「伽利略」與美俄的導航衛星系統有所不同,美俄系統均由24-27顆衛星組網,歐盟系統由30顆衛星組網,並為用戶免費提供信號。它們分佈在軌道高度為2萬公里的6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部署4顆工作星,另加3顆在軌備份星。」伽利略」從運營開始就將同時開拓軍民兩用領域,可為地面用戶提供3種信號:免費使用的信號;加密且需交費使用的信號;加密且需滿足更高要求的信號。其精度依次提高。精度比GPS高10倍左右,即使是免費使用的信號精度也達到6米,「伽利略」的定位精度可達到厘米級。

  除了能提供精確的定位信號以外,它還可為移動電話業務服務,故能用於救生行動,如接收到失事飛機的求救信號後速通知附近的救援部門。這些都是GPS望塵莫及的,對GPS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注4)

  中國是「伽利略」導航系統的使用者和擁有者之一,這與中國使用GPS或GLONASS的情況不同,後兩者可隨時拒絕中國使用。因此,可以預計中國在2008年之後傾向於「伽利略」導航系統。另一原因是,如果一個國家選擇了」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那麼,它也一定會選擇同「伽利略」相適應的防禦系統。現在中國大量購買俄國武器,其質量較次於歐盟,也受制於GLONASS導航系統,中國是無可奈何。一旦歐盟對中國開放武器禁運,中國採購歐盟武器系統之後,必定採用「伽利略」導航系統,而軍方將逐漸減少使用GPS。

  「伽利略」導航系統將於2008年建成,因此可以設想,中共攻打台灣計劃部署在2008年之後是比較合符邏輯的,將可避免美國在中國進攻台灣時禁止其使用GPS的困難。

  ● 中國自創的導航系統—–「北斗」衛星

  一方面,使用GPS和GLONASS系統,要受美國和俄國的制約;另一方面,僅管中國是「伽利略」導航系統的使用者和擁有者之一,也要等到2008年才能使用,所以中國仍然下定決心要建立自己的導航系統—–北斗星導航系。其原因只有一個,要完全自主的掌握衛星導航系統在軍事應用上的主導權。

  「北斗」衛星系統與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以及歐洲計劃中的「伽利略」(Galileo)系統有很大的區別。它是由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覆蓋範圍只能以地區為基礎,而不像其它系統具備了全球覆蓋能力。

  它的第1顆導航衛星,也就是北斗-1A號於2000年10月30日發射升空,衛星定位於東經140度的地球同步軌道,大約在新幾內亞島上空,這也是處於整個星座最東面的一顆工作星。兩個月後的12月20日,中國又發射了第2顆地球同步導航衛星—–北斗-1B號,它位於東經180度印度洋中部上空。在近兩年半的時間內,它們構成了中國僅有的導航衛星,直到第3顆衛星的發射升空。北斗-1C號屬於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位於東經110.5度,處於前兩顆工作星的中間,與前兩顆一起組成了中國自己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由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共只有3顆衛星在軌,因此就要求用戶裝有1台高精度原子鐘。這種條件使得該導航系統除了用於艦船導航之外在陸上幾乎毫無用武之力。

  「北斗」衛星

  衛星的幾何排列,在決定系統的精確度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3顆衛星,遠遠沒有達到最佳化的幾何排列。這種幾何排列雖然能夠很好地決定經度,但在測量緯度或高度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實際上在赤道平面上,美國的GPS系統測量經度的精確度要比」北斗」衛星強1,000倍,這個比較是建立在假設兩個系統都存在著電子設備、大氣失真及其它來源所引發的相同的誤差基礎之上的(另外,用戶的原子鐘不可避免也存在著誤差,除非也像衛星上安裝的原子鐘一樣經常進行數據更新)。因此,」北斗」的用戶在赤道上測量緯度的誤差範圍至少是東西10米、南北3,000米的大橢圓。同樣,在高度的測量方面,美國的GPS系統精度也要超出中國10倍。  當用戶向北方移動時,緯度和高度的精確度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這是因為」北斗」衛星的幾何排列看起來更加合理一些。當用戶越向北前進,衛星看起來越靠近水平線,也就是說」北斗」越逼近它的最佳幾何排列。台灣台北的一個用戶使用該系統時,經度精確度大約10米,而緯度精度大概只能有100米左右了。雖然這比赤道附近的用戶有了極大的改進,但要想靠這種精度來制導巡弋飛彈或精靈炸彈卻還遠遠不夠。用戶越往北,精度就會增加,直到北緯80度線,在那裏「北斗」衛星系統的經度測量精確度可以與GPS系統相媲美。

  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宣佈,「北斗」衛星系統的精度並不能滿足絕大多數的陸上用途,包括鐵路和公路運輸,而且肯定也不會為其所接受。然而,中國很有可能繼續發射衛星以充實目前的星座數量,來獲取可接受的精度。

  使用更多的衛星可以增加位置估算的精度,然而如果衛星廣泛地分佈於用戶的上空也可以增加定位精度。實際上4顆衛星就也可以取得理論上的最大定位精度,這就要求其中3顆要均勻地分佈在水平面上。換句話說就是以120度為間隔,第四顆衛星位於用戶的正上方。從這種最佳幾何排列中移動任何一顆衛星都將降低用戶定位的最佳精度。(注5)

  從上述的資料中可知,中共的軍隊己涉及4種導航系統:GPS(美國)、GLONASS(俄國)、」伽利略」(歐盟)及」北斗」(中國)。使用GPS的民用訊號,精度10米;使用GLONASS的軍民訊號也在10米左右,因GLONASS的衛星數量不夠形成全球系統,故效率不高;」伽利略」高精度訊號要在2008年才開放使用;依」北斗」目前僅3顆衛星,至少要5-10年才能發送高精度定位訊號。據此推理,中共要對台灣執行飛彈」斬首行動」或」精確打擊」的任務,至少應該是5年之後,等待使用」伽利略」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厘米級)的訊號才行,在此之前要執行此任務大概都是在放空話。」北斗」導航系統要完全建成。

  三,偵察衛星系統

  ● 「地球資源衛星」

  偵察衛星是信息戰中非常重要的發現和傳送敵方信息的武器,絕不可缺少。偵察衛星的偵察裝備是指具有光電荷耦合器件攝像機、信息與圖像處理傳送器、或雷達成像攝像機等組成的人造衛星。它是偵察裝備體系的核心,它平時用來偵察、監視世界各國,尤其是熱點地區國家軍事行動狀況。戰時用它為陸、海、空三軍提供戰場、敵方戰區和全縱深內的戰略及重要戰術目標的有關信息與圖像。

  自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它先後共發射了20顆回收式偵察衛星,其特點是磁帶錄像、光電攝像、分辨率低、在空中飛行存留時間短、沒有即時傳送信息和圖像功能。這種偵察衛星不合適現代信息戰的要求。

  1999年10月,中國和巴西合資研究開發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1號」星發射升空,這開始了中國正式擁有適合於現代信息戰的偵察衛星。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星於2003年10月21日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資源衛星02星同資源衛星01星都是中國第一代傳輸型地球資源遙感衛星。該衛星是傳輸型的地球遙感衛星,衛星上CCD相機、紅外相機以及寬視場CCD圖像儀三種相機可晝夜觀測地球,利用高碼速率數傳系統將所能獲得的數據實時傳回地球,衛星傳輸的遙感圖像可覆蓋中國全部陸地、海域和鄰國的全部或部份領土,並可獲得國外任一地域的圖像信息。 (注6)

  中巴兩國已簽署正式協議開展資源03、04星的研製工作。資源03、04星的各項性能指標,在01、02星的基礎上有較大提高,技術難度也較大。

  ● 小衛星 (Small Satellite)

  小衛星是指重量在500公斤以下而功能與同類型大衛星相當的衛星。微電子、微機械、新材料和新工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可以使衛星的體積、重量大大減小,而性能保持較高的水平。小衛星是中國今後發展偵察衛星的重點,中國近年也在加緊研究開發。

  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於2004年4月18日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一號」,截至截至已繞太陽同步軌道運行了1345圈,完成了在軌運行3個月的全部實驗項目。

  「試驗衛星一號」拍攝並向地面傳回了多幅影像數據,經地面應用系統處理後形成了相關地區的三維數字影像,成功地驗證了衛星自主管理與控制,為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工程基礎。(注7)

  「試驗衛星二號」 將於11月18日至20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高度為700公里、軌道傾角為98.2度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次發射,主要是通過對衛星平台高精度控制技術等新技術的演示驗證,考核小衛星平台技術,並對國土資源、地理環境進行試驗性測量和監測。(注8)

  中國國家遙感中心將在明年5月份發射一顆有業務能力的高精度對地觀測小衛星。這顆對地觀測小衛星精度更高,一般氣象衛星的分辨率為250米,而該顆小衛星的光學分辨率為4米、高光譜分辨率為32米。

  中國利用遙感衛星成功探測到了秦始皇墓地所在的山脈,已通過衛星測量出墓地四壁的厚度、長寬高和墓壁的土壤成分。此外,埋藏在干沙下的一段古長城遺骸也被衛星「找到」,取得了古長城原始走向的資料。今年,中國與德國合作,用遙感衛星探測到新疆最大煤火的燃燒範圍,使這一燃燒了100年的煤火被撲滅。(注9)

  鳳凰衛視9月6日消息 中國正研製由多顆小衛星組成的「環境一號」衛星星座,以及通信、遙感、測繪、空間探測等多個系列多顆小衛星。大陸媒體報導,隨著這些衛星升空,除將形成科學實驗、海洋遙感、空間探測與環境監測等多個現代小衛星系列,並將使太空首次出現中國布建、由小衛星組成的「人造星空」。(注10)

  從目前己公佈的資料來觀察,中國的偵察衛星是由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各類小衛星系列組成。」地球資源衛星」的優點和巴西合作,可以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但其缺點是開發期較長,並受巴西制約,因此中國近期急需的偵察衛星將是開發小衛星,其優點是中國自主控制,其體積小、種類多、彈性大,並不易受攻擊,存活率較高。

  ● 「神舟」飛船的電子情報收集功能

  「神舟」三號有3根天線桿長度超出太陽能電池板約1米左右,根據電池板的長度推測,3根天線桿長約4.5米。

  這些畫面使軍事專家們確信:這些奇怪的設備是用於電子情報蒐集!偶極天線平均約0.5米長,最短的長約0.15米,適用於截獲從300兆赫到1000兆赫頻率的電磁信號。

  從軌道艙的矩形盒上伸出3根天線桿,這些可伸縮性天線桿的頂端還帶有與其垂直的、由7根偶極天線(編者註:由直線向外延伸的兩根相同的桿組成,信號常從中間反饋)所構成的八木天線(註:八木天線是一種定向信號接收天線,由與水平的避雷針平行的幾個偶極天線和絕緣平面組成,常用作收音機或電視的天線,因日本電氣工程師八木秀次而得名)。八木天線的長度超過1米,並且指向地球。

  三根八木天線經過線性極化形成三個極化面,其中一個極化面垂直於另外兩個相互平行的極化面。其工作原理是:以兩個平行面天線作為干涉儀,而與這兩個面垂直的極化面用以判定所接收電波的極化程度,通過三角波形的測量可以計算出所截獲電波的方位

  「神舟」五號軌道艙攜帶有光學偵察鏡頭,對地面目標的分辨率為1.6米。自2001年1月以來,中國已經發射了5艘「神舟」系列飛船,每個軌道艙都相當於一顆衛星,其工作時間大約為8個月。因此,在過去3年近2/3的時間裏,中國已經具有電子情報蒐集能力。 (注11)

  ● 殺手小衛星

  美國國防部在2003年和2004年兩年向美國國會報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力報告》中都提到2001年香港《星島日報》的報導:北京己開發研製出一種」粘附式微型衛星」(parasitic microsatellite),它可以粘附在大型衛星上而破壞它。(注12)

  四,超級電腦和超級由路器 (Router)在中國興起

  超級電腦和超級由路器是網絡系統中最重要的設備,在信息戰中依靠它們處理、貯存和傳送戰場和戰鬥信息。

  ● 中國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曙光4000A15正式啟動,此電腦作為超級由路器安裝在上海,其峰值速度為每秒11萬億次,此運算速度排名第10。在世界上率先使用網格路由器、跨越32位計算和使用64位計算。在當今世界上最快的500台超級電腦中,中國佔了14台,其排名第4,與德國相當,僅次於美國、日本和英國。(注13)

  ● 中國自主研製50萬億次超級刀片式電腦。平均運算能力可達每秒50萬億次的蜆殼星盈超級刀片電腦由香港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旗下公司研發成功。電腦總設計師為著名華裔科學家、美國兩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陳世卿博士。(注14)

  從以上資料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軍隊在信息戰的準備方面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資金,在某些硬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落後西方和日本許多年;另一方面,在信息戰的整體統合和指揮系統方面,即在軟件方面落後很更多,在安全性和保密性可能受制於西方國家。由於上述軟硬體的原因,再加上缺乏實戰經驗,則中國軍隊的信息戰能力並不看好,還需要相當的時日才能提高其信息戰作戰能力。

  第二,北京攻打台灣可能使用的信息戰戰術

  台灣社會的信息化程度比較高,是互聯網絡設施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台灣的WWW伺服器 (Server) 超過6,000台,其中商業網站就有三分之二。上網人數在200萬人以上。互聯網的應用涉及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網絡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正因為如此,在信息戰攻擊下,其整個經濟、社會和軍事等將會大受影響。信息網絡技術的發達意味著國家在經濟、社會和軍事等諸方面嚴重依賴於網絡。這樣,在信息戰攻擊面前會有更大的經濟損失和安全威脅。台灣網絡安全和生存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台灣地域狹小,毫無迴旋餘地,抗打擊能力薄弱。台灣全島僅3.6萬平方公里左右,台灣距大陸較近、防禦縱深短淺、預警和反應時間短,地域的限制制約了工業和武器裝備體系的抗打擊能力。

  目前台灣軍隊共有4個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C3I),分別是台灣國防部的「衡山」總體系統、陸軍的「陸資」系統、海軍的「大成」系統和空軍的「強網」系統。

  在這4個C3I系統中,「強網」系統發展最快,具有對大陸內地進行中、遠程探測的能力,是台灣三軍中最先進的C3I系統。「強網」系統由地面雷達站、空中預警機、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等組成,並利用先進的電腦系統把雷達陣地、飛行基地、防空中心等作戰要素相連接,構成一體化的防空體系。到目前為止,已建立了地下空中作戰管制中心。進一步完善了與陸軍、海軍C3I系統的網絡化建設。換裝了先進的美制防空雷達,可對台島空域和大陸沿海463公里內的所有空中目標進行臨近,可同時顯示600餘批目標,並引導150批飛機實施攔截作戰,實現了從目標判斷到選擇作戰方案、下達作戰命令、指揮引導攔截等防空作戰過程的全自動化。該系統能與台灣國防部的「衡山」總體系統、陸軍的「陸資」系統、海軍的「大成」系統聯網,簡化了作戰指揮程序,縮短了反應時間。

  國防部「衡山」戰情資訊管理總體系統,設在台北國防部指揮所地下室內。是台軍C3I系統的核心,同時也是情報彙集中心和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負責各軍兵種和戰區、防衛司令部的指揮與控制。該系統始建於80年代初期,1990年7月投入使用。它由作戰、人事、後勤和各子系統組成。通過專用電腦、數據處理和顯示設備,將參謀本部與各軍兵種、各戰區和防衛司令部等單位相連,實現了全台軍信息傳輸與指揮協調自動化。

  陸軍的「陸軍戰情資訊自動化系統」即「陸資」C3I系統,於1996年6月建成並投入使用。採取了統分結合的方式,以陸軍總部、軍團、防衛司令部為節點。已經溝通了陸軍師、旅以上單位,實現了作戰資料共享。目前,「陸資」系統尚是一個大型的數據庫,未來將向」決策支援全自動化方向發展」。

  海軍的「大成」系統即「海軍自動化指管通情系統」,80年代初開始籌建,1990年5月進入使用階段。其中心設在台北海軍總部作戰中心。主要由海情偵搜、指揮控制和通信傳輸三部份組成。

  為防範在信息戰中被電腦病毒「軟殺」和實體破壞。硬殺」方式癱瘓台灣指揮機制,台國防部制定了減少病毒侵入機會及加強長程預警能力的因應措施,對系統採用分散式設計方式,以避免系統裝備因遭破壞而喪失指揮、控制能力。為防範黑客或病毒由因特網直接攻擊台灣重要資訊設施,台灣軍方網絡已採用實體隔離方式作業。另外,台國防部正在籌建入侵偵測機制,以模擬黑客攻防及電腦病毒危機應變能力。(注15)

  台灣的網絡伺服器(Server)和路由器(Router)大都集中在台北和新竹地區,並且台灣C3I系統中屬國防部的」衡山」系統和海軍的」大成」系統也都集中在台北,因此北京要發動信息戰,其首目標是台北和新竹地區。其攻擊戰術如下:

  ● 大面積、高密度的」人民戰爭」式電腦黑客攻擊;
  ● 飛彈攻擊台灣南北高壓輸電配電網絡,以中斷台灣北部電力能源,大面積中斷台灣網絡運轉;
  ● 在台灣北中南三個地區上空投射中子彈,以高強度電磁波衝擊電子、電訊、網絡設備,使其癱瘓;
  ● 使用巡弋飛彈精確打擊台灣的(C3I):國防部的「衡山」總體系統、陸軍的「陸資」系統、海軍的「大成」系統和空軍的「強網」系統;
  ● 使用飛彈打落台灣空中預警機和大型雷達;
  ● 攻擊或破壞台灣的偵察衛星:中華衛星1號和2號;
  ● 運用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小衛星和」神州」飛船偵察美國航母戰鬥群,當美軍介入台海軍事活動,北京運用巡弋飛彈或中短程飛彈予以攻擊。

  北京現在的信息戰能力對待台灣的軍力還可以應付,但如果美國和日本介入台海信息戰,北京就不一定贏。為此北京在今後5年內要加速建設和改善自己的C4ISR系統,要加速發展」北斗」衛星、偵察小衛星,加強網絡安全保密。

  第三,美台灣聯手對抗北京的信息戰戰術

  單獨由台灣對抗北京發動信息戰相當困難,因此美台一定要合作才能抵抗。反抗北京信息戰可以採取以下戰術:

  ● 黑客電腦攻擊;
  ● 干擾、破壞和攻擊中國廣播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和偵察衛星,使C4ISR功能下降或癱瘓。美國空軍在2004年10月底悄無聲息的啟用了一項用來癱瘓敵人衛星通訊的新武器。(注16)
  ● 啟動從外國或台灣輸出到中國的電腦中的」木馬」,破壞這類電腦系統;
  ● 透過微軟Window視窗操作系繞破壞電腦軟件;
  ● 通過介入中國經濟、貿易和金融界的交流,深入瞭解中國這類網絡的弱點,加以利用和破壞;
  ● 通過中國各類網站蒐集中國軍事、經濟、金融和政治情報;
  ● 切斷中國網絡對外的接口
  ● 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通向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海底舖設反潛聲納網絡。
  結束語

  本文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最近2年內在信息戰準備工作做了一個大體的概括,從中可以看出大陸和台灣力量對比的差距。如何縮短差距而能保衛中華民國的安全?筆者認為,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儘快增強台灣的C4ISR系統的力量和保存能力,在質量、數量、部隊訓練等方面要大幅度超過大陸;其二,台灣要和美國在C4IRS系統聯合作戰,特別是要藉助於美國的反衛星系統,以此來消弱、破壞和癱瘓大陸的衛星通訊、偵察和導航系統。唯有如此,才能維持台海現狀不變。如果因台灣本島的政局變化而引起美台軍事關係的變化,進而導至美國對台灣軍事聯合行動削弱,或放棄聯合行動,則確保中華民國的安全將有疑慮。

  註釋:
  (注1) 美國參考:美國國防部發表《2004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的年度報告》 2004年6月4日

  (注2) 美軍與中國解放軍指揮系統比較 2004年10月27日

  (注3) 華夏經緯網:外國媒體:中國國產預警機已經試飛 2005年服役—–料將 部署在台灣海峽 中國事務2004年11月30日

  (注4) 曉談:當代世界導航衛星巡禮   China通訊網 2004年3月5日

  (注5) Geoffrey Forden:中國特色的GPS系統—–北斗衛星的戰略運用
  英國《簡氏情報評論》2003年10月號

  (注6) 中新網:中巴資源衛星02星和「創新1號」21日至22日發射 2003年10月19日

  (注7) 中新網:「試驗衛星一號」繞太陽運行1345圈完成實驗任務 2004年4月17日

  (注8) 中新網:中國本週將發射」試驗衛星二號」科學試驗小衛星 2004年11月17日

  (注9) 中新社:中國明年五月將要發射一顆高精度對地觀測小衛星 2004年11月9日

  (注10)聯合早報:中國將發射系列現代小衛星布建人造星空 2004年9月6日

  (注11) 英國《簡氏情報評論》:「神舟」軌道艙隱藏著秘密嗎?中國正在尋求天基情報蒐集能力? 2003年12月號

  (注12) Gregory Kulacki and David Wright:A Military Intelligence
  Failure? The Case of the Parasite Satellite (北京研究粘附式微型殺手小衛星) 16 August 2004,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美國科學家聯盟)

  (注13) 李斌,中國科學院:我國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曙光4000A15正式啟動 2004年11月15日

  (注14) 中國自研50萬億次超級刀片服務器 2004年10月27日

  (注15) 苦心經營能力有限——台灣能打得起信息戰嗎? 2004年05月17日 華夏經緯網

  (注16) 大紀元:美太空新武器系統開啟 旨在癱瘓敵衛星通訊 2004年11月23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析中共核潛艇進入日本領海在中日關係中的作用
伍凡:鮑威爾講「和平統一」中國的原因何在?
伍凡:《穿越生死》讀後感 大千世界的偉大和玄妙
首場「九評共產黨研討會」 洛杉磯反應熱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