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市三級古蹟林氏宗祠 保存良好雕工精美

人氣: 8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二十八日電)位於台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一七九六到一八二0年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光是一間宗祠就有三對龍柱,為其他宗祠所不及。   

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年間(西元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0年),由林姓先祖迎祖先神位到大里杙(今大里市),自立堂號為「尚親堂」。道光年間,林振樂、林奪魁、林大梁及林梅等人商議,將宗廟遷祀到旱溪庄的「祖厝內仔」(舊地名,今祖聖公園)。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三川殿為白蟻侵蝕而倒塌,故暫將祖先神位移到太平庄(今太平鄉)林鳳鳴家祠中祭祀。日治時期大正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捐,籌備中部地區林姓大宗祠,中部地區多處林姓族裔包括霧峰林家、竹山敦本堂、社口林家、潭子摘星山莊林家、樹王林家及地方士紳等集資興建,並推舉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林耀亭為副委員長。至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0年)全部竣工,共歷時十二載。

林氏宗廟的廟向為坐北朝南,略偏東。九間起、雙進、單護龍、兩過水廊、二過水仔,四合院式的大宗祠。正殿為硬山翹脊五間十九架,三川殿為「升庵假四垂」五間十三架,左右護龍各為硬山九間十一架,過水廊為捲棚三間六架,而兩殿之間以過水廊相連接。又兩殿之間與護龍的通道在過水廊間開有「洞月門」,而在正殿前步口兩側牆面開「員光門」通往左右護龍,形成流暢管道。    

台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步入林祖廟,眼前便是泥塑「雙龍戲珠」照壁。//中央社


步入林祖廟,眼前便是寬廣的前埕,有一座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所造的洗石子旗竿座和造型優美的金亭,及一泥塑「雙龍戲珠」照壁。照壁前一對石獅子稱為「埕前獅」,乃光緒初年,旱溪祖廟留下的重要古文物,造型古樸,左公右母,嘴型成一字型,公獅嘴型張開,而母獅嘴型含蓄合起(緣因當時女性較無社會地位),公獅的眼神,往中軸線望去護衛廟門,而母獅的眼神卻含情脈脈,望著公獅。

林氏宗祠的這對「埕前獅」與三川殿門前的一對「門前獅」(大正十二年的作品)同樣是左公右母,造型卻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於「門前獅」的造型較粗礦,公母獅獅嘴成八字型且均張開,眼神均望向中軸線。「埕前獅」與「門前獅」為不同年代的產品,造型明顯不同,代表著不同風俗民情,值得玩味。    

正殿為一挑高建築,是整間宗祠地位最尊貴的地方,內奉祀林姓開基祖先比干公和林姓列祖列宗的神位,配祀建廟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及入祀的牌位。媽祖林默娘雖貴為天后,受萬民敬拜,但在林氏宗祠內,仍是林姓的姑婆且是林姓的子孫,而被奉祠於位階較低的「虎爿」。

正殿旁的廂房,連接護龍而圍圈成一封閉完整的格局,牆面上開有以洗石子工法塑造的「螭虎團福」、「螭虎團祿」八卦窗。洗石子的工法可說是整間宗廟的特色之一。福字窗是以兩隻螭虎的身軀團成,而祿字窗則是以三隻螭虎團成,螭虎塑體立體,造型優雅,展現匠師的巧思。    

林氏宗祠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資金興建,其建築與裝飾之講究,可想而知。建築匠師為當時名匠陳應彬,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可說集各類雕塑名匠於一堂。三川殿的兩對龍柱和正殿的一對龍柱,一間宗祠有三對龍柱,為其他宗祠所不及。因此,林氏宗祠於一九八三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