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兒時】等 路

吳樹枝

人氣 1

「等路」是在台灣常用的俚語,一般常聽常說卻不知道怎麼寫。它是指:到親朋好友家中作客時帶禮物之意。小時候,我爸媽兩方的兄弟姊妹很多,舅舅阿姨就超過10個,爸爸也有9個兄弟姊妹,還有遠親呢!可熱鬧哪!每到過年節到親戚家作客,既然作客嘛!買點「等路」(禮物)總免不了,於是:帶「等路」就成了到人家中作客時見面常說的一句話了。

「等路」最主要目的是做為人與人間的溝通及連絡感情的橋樑,也就是古人言:「禮尚往來」、「禮輕情意重」。不過筆者認為有時也含有訴求、訴苦、拜託、宣洩情緒的個別事件在內。

我是兄弟中排最小的,爸爸媽媽每次要到親戚家中作客,總是牽著我一塊去,當然啦!用餐時的雞腿、鴨腿之上好料理就是我的囉!呵呵!羨慕吧!親戚住在四面八方,大部份在縣、鄉區域內,住遠方的,去一趟是滿費時的,往往幾年或更長時間才去一次。

每逢節日便會攜帶『等路』踏進住在縣、鄉內的親友家,可免失禮。尤其外婆,媽媽更是像沒斷奶般地常常回家。常去作客的人家,『等路』也較簡單,意思!意思!若幾年以上才光臨一次的,禮物則要挑比較像樣的,其差別在於作客拜訪頻率多寡,但也有「感情密度」因素存在,並非絕對。

「等路」可分為多種,如果有自家生產收成的農產或漁穫最方便也實際。因當時魚蝦豐沛且便宜,並可久存不壞,魚類可加工做成醃魚、鹹魚、肉鬆等,其中又以鹹魚最受攜帶者所喜歡,也有自家生產土雞蛋,有山上採集的香菇,自作的米酒、花生米,自挖掘竹筍…還有餅干、大餅等,其中以『米香』最常見,因為它最經濟、普遍,小孩也最愛吃。攜帶禮物也分季節方便與否來考量。

民間若有大拜拜、作醮之類,席開幾桌到十幾桌不等,這時來家中作客的人所帶來的「等路」便會堆滿在客廳。而來客者大都沒有書寫名字,更神奇的是不識字的媽媽,竟然過目不忘,誰!誰!誰帶來哪一盒全記住,一個都不漏!真讓叫人佩服。

不過這些「等路」有些是可以再回收的唷!就是保存在期限內的禮品,若去其他親戚作客時,便拿出來當著禮物,可減輕荷包,節省一筆可觀的費用。其實現在也延續流行這種做法,歷久不衰。

不過隨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富裕,「等路」也戲劇性的變化著。從原先的單一產品到現在的綜合禮品。現代高檔禮物的大方精美包裝,取代了鄉下自產傳統的產品,講究的是體面、內容、包裝、與方便。尤其現代人講究健康,其新鮮水果禮盒最受歡迎,而量販店的掘起,豐富的送李產品,讓顧客看得眼花撩亂,難以決擇呢!

『等路』、禮物、禮品,隨時空轉移,人情濃郁的原味卻走樣,而讓人感嘆……。筆者還是比較懷舊過去的古老方式,不習慣現代化的禮物,各人感受不同,隨興而筆有感而發。@*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憶兒時】摘蓮霧歷險記
【憶兒時】兄弟農耕隊(上)
【憶兒時】兄弟農耕隊(下)
【憶兒時】吃粉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